查看原文
其他

你不是教不好孩子,只是太急了!

2017-07-29 一起欢乐成长

欢乐多寄语

一起欢乐成长

亲爱的一起欢乐成长的朋友们: 
大家好~

常有读者跟我说自己教不好孩子,很有挫败感。今天好妈就给大家分享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心理咨询师——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文章,希望能给家长们一些启发。



戳链接免费领☞《吴姐姐讲历史故事》1000集音频 ,令孩子着迷的中国通史故事!




作者 | 武志红(ID:wzhxlx)


上海的胡先生在女儿出生之后,就决定不让孩子上“启蒙班”或“学前班”这些玩意儿,也从来不给女儿灌输“只准第一”、只准“凤凰高枝”这样的观念。


快乐、轻松,是他给女儿设计好的童年生活。


但没想到,现实还是给他洗脑了——


一次亲朋聚会上,大家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。在听到胡先生不给女儿报班之后,大家都觉得他是奇葩,纷纷指责:


“怎么可以这样?你这样会毁了孩子!”


“起跑线上不能输的呀!”


“你是不是没找到好老师?我给你介绍几个!” 


“孩子要快乐,但现在如果不给他们一些负担,他们长大了就要受苦!”


结果,在大家的狂轰滥炸、互相攀比的风气下,胡先生越想越焦虑。最后,还是给快要上小学的女儿报了拼音和数学班,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上课。


这让原本快乐自由的孩子瞬间堕入深渊。


女儿有了明显的抵触情绪,并且,也不见得她有哪些知识增长。


曾看到新闻报道说有小孩子这样呼吁:


“大人都说不想让我们输在起跑线上,但是补习班反而会让我们还没跑就累倒了......”


怎么可能不累呢!



这场现代中国教育的“大跃进”运动,让孩子还没学会走,就要开始跑。


跑得了也要跑,跑不了,扯着蛋也得向前跨。


心理学家德西(Deci Edward L. )和瑞恩(Ryan Richard M. )曾提出过“自我决定理论”。


他们认为,孩子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:归属感、自主感和胜任感,并且,这三者是促成孩子内在动机形成的关键。


遗憾的是,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忽略了这一点。


教育焦虑、报班跟风,一味悖着孩子的主观能动性,只让其被动地吸收所谓的“高阶知识”,这样的孩子能成长为什么样?


答案自然不容乐观。


要说教育成功的家庭榜样,不得不说西安中学的传奇:林嘉文。


他不仅赢在起跑线,而且已经超脱了当前的阶层。


一个年仅18的高中生,就连博士生都自叹不如 ——


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出版了《当道家统治中国: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》和《忧乐为天下:范仲淹与庆历新政》两本极具学术分量的著作,洋洋洒洒共70多万字,史料详实,视野开阔,很难想象到这会是一个18岁的高中写的。


岳麓书社总编在未面见林嘉文之前,一直以为“他是一个非常有功底的历史研究者”。


宋史研究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林嘉文:“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能力的作者。”


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专家张教授更是直白地夸赞:“他的水平,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,带博士也带不到他这个水准。”


凡是这个学术圈内的,都对他赞不绝口,而林嘉文也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,前途一片光明。



那么,林嘉文绝对是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范例了吧?


未必。


2016年大年初五,林嘉文带着枸杞前往李裕民教授家拜访,顺便送了李裕民教授一本宋史新编。


2016年2月24日,就在他第二本史学著作出版后不久,林嘉文从家中楼上跳下,云飞雪落,一头撞在地上。


死之前,他和好友张扬探讨自杀方式:


林嘉文:“张扬,你觉得怎样的死法最不痛苦?”


张扬:“吃安眠药。”


林嘉文:“吃安眠药看起来不痛苦,实际上很痛苦。因为死亡过程很漫长。不像跳楼,上吊,一下子就死了。你看,人生要经历那么多痛苦,死亡前的那一下根本不算什么。”


很少有人知道,林嘉文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。


“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,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、恐惧的感受,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。”


“为什么如此优秀的人,都如此容易轻生!”李裕民教授扼腕不已。



有一种父母,善于挖掘孩子长处并深度培养,往往能使孩子脱颖而出。


不同的是,他们的目的性很强,甚至为了实现目的“不择手段”,持续施压,忽略孩子的心态承受能力。


林嘉文的父母,正是这种。


为了满足自身的教育虚荣,只顾着孩子的成就,却忽略了与成就互为匹配的心态能力,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,不难想象会有什么后果。


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发现:


父母长期表扬孩子“聪明”、“有天分”时,会让孩子形成对自身能力固定心态。而用鼓励的方式促使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相结合,则会让孩子形成成长心态。


显然,林嘉文处于第一种,他的心态固化,甚至走向了偏执狂道路。



一旦习惯于久居胜地位置的孩子,在面对突如起来的变故和挫折时,容易产生失衡心理。


在他们内心里,事态导向的结果永远只有好与坏或成与败,焦虑悲观,或在社交上表现得沉默孤僻。


其实,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只有成绩成就这个维度,积极性格(包括勇气、责任心、自控力、社交能力、感恩、乐观精神、好奇心、抗挫力等)的塑造比一时的成败得失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为长远。


保罗·斯托茨就此曾提出过几种促成孩子形成成长心态的方式 —— 


  • 鼓励教育,尽可能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;

  • 包容犯错,告诉孩子享受过程,而非结果;

  •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,见世面很重要;

  • 挑战有难度的任务,有难度才会有失败,培养孩子正视失败和分析原因的能力。


遗憾的是,现实中大多数父母都反着来做 —— 


× 对新事物浅尝辄止,对毫无内涵的兴趣班趋之若鹜;

× 只重视结果,忽略付出;

× 越俎代庖,不顾孩子心声强制做选择;

× 误判现状,封闭孩子思维……


究其根因,还是如此:做父母的太急功近利!


张文质先生在《教育是慢的艺术》说:


“我们当前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、成正果,能够‘立竿见影’,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,缺少闲心。”


而要培养孩子的“闲心”,莫过于坚持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三大原则:中庸,可能,适当


中庸,是说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超人,而只是要让孩子成人。回归中道,不过分高估自己,也不轻贱自己,知道自己和别人一样,都有健康活泼的未来。


可能,是说让孩子知道未来的无限可能性,在别人疯狂往一条道上赶的时候,看得见旁边还有千万条少有人走的路,而那些路,同样平坦开阔,花香烂漫。


适当,是说小学就学小学的知识、初中就学初中的知识,而不是像大行其道的所谓“培优”、“竞赛”一样,脱离现实,让孩子过早接受不适合心智的知识。


延伸阅读


《我的前半生》:3个孩子3种人生,到底谁会更幸福……

暑假的每一天,都是: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......

刘墉:凡事都往好处想

扎心啊!儿子和妈妈聊起跟小女友的未来,妈妈听完瞬间崩溃!

“乘法口诀”居然还能这样记!放假在家背着玩!


-END-



免费领取❗《吴姐姐讲历史故事》音频,令孩子着迷的中国通史故事!

不给孩子看电视还可以看什么?108部经典动画电影(附精选资源)

免费领❗让孩子学好拼音/汉字/成语,这一套大容量资源就够了!(3-12岁)

合作 | yiqi2828(微信);qq:2775758412

家长投稿 | 2775758412@qq.com(邮箱)


本周团购



团品名称:  最好的方法系列3册(包括:最好的方法给孩子,最好的方法读唐诗1+2)

团购价格:81元包邮(港澳台除外)

扫描唐诗2中二维码

免费赠送王芳老师20节价值399元的精彩音频课


上按二维码或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参团哦~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